媒体报道
写这篇读后感,是我心中迟疑最久的一次,原因也很简单——我怕我文笔平平,写不出心中的感动和震撼;我怕自己见识短浅,写不出它万分之一的厚重。但从我开始读这本书到现在,我已经不止一遍给女儿和身边的人说,这是我读过的最好的一本书。所以这篇读后感也就当作是一篇推介吧,希望有更多人了解并喜欢《我与地坛》,喜欢史铁生。
我这里所说的《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散文集,当然其中最有名的一篇就是《我与地坛》。我们这一代人大都在高中课本上学到过这篇文章。上大学时曾和一位室友聊天,她说老师当年在课堂上讲这篇文章时,一度哽咽。时隔多年,我再读这篇,也终于理解了那位老师的哽咽。我已忘了自己高中上这堂课时的感受,在感慨年少无知的同时却也心想,我的高中语文老师他欠我一堂《我与地坛》。
这是一篇充满哲思又极为人性化的作品,是作者十五年里摇着轮椅在地坛进进出出、看人来人往花落花开、苦苦思索煎熬一个个日夜后结出的硕果,是作者对人生深入思考后的理性认识和对母爱的深情讴歌。它写尽了一个绝望的人寻求希望的心路历程和一个母亲的隐忍含蓄、不断推着儿子前行的沉默痛苦,是面对命定的局限而不屈的挑战,是经历刀光剑影后的强大和释然。
“但是太阳,它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当它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它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晖之时。”
我们不赞美苦难,因为没有人愿意与它为伍,但人生又总是充满意外。他说,“生而为人,终难免苦弱无助,你便是多么英勇无敌,厚学博闻,多么风流倜傥,世界还是要以其巨大的神秘置你于无知无能的地位。”
命运给了史铁生身体上的残缺和限制,将他困在那轮椅上,但他在思想上挣脱樊笼,使灵魂得到更大自由,达到了少有人能及的精神高地,并用极其平实的语言、精妙独特的构思、冷静平和的叙述将最丰满的思想展现给世人。他说,“人不是苟死苟活的物类,不是以过程的漫长为自豪,而是以过程的精彩、尊贵和独具爱愿为骄傲的。”
史铁生的遭遇可能会让初读者生出许多同情怜悯,进而是敬重,但那不是他。即使隐去所有的背景信息,史铁生的作品也同样是直击灵魂、振聋发聩般的存在。只能说这份境遇让他有了对“生与死”的不同体验与深刻思考,但他的伟大是由内向外生长的信念和光芒。“生命的意义本不在向外的寻取,而在向内的建立。”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史铁生更是一个哲学家。
相较于《我与地坛》,书中我最喜欢的一篇是《好运设计》。当代人都普遍焦虑,网上也常会刷到“什么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一类的鸡汤文章。其实静下心来读一遍这篇《好运设计》,我想任何焦虑都会好上一大半。
完美的人生是什么样子的?生活一路坦途?万般皆顺意?倘若日子总是晴空万里,那是否就只有舒适和平庸?人生实际的境遇和心里的感受,永远是有差异的,感受源于对比,而对比就有代价。没有痛苦和磨难,就无法强烈地感受到幸福。所谓完美的设计,一旦完美便就少了对幸福的强烈感受和认可。况且人的欲望是无穷的,而死亡又是必然存在的结局,那么所有的设计都将效果有限。因此,史铁生提出了对抗一切苦难虚无的终极办法,那就是“只使过程精彩”。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你能创造过程中的美好与精彩,并且镇定地欣赏其中的美丽与悲壮。即便痛苦与你同在,虚无与你同在,但只要过程在继续,那幸福也就与你同在。
读这篇时,真的是有一种酣畅淋漓、醍醐灌顶的感觉,跟着作者在脑中构建一个完美人生,却又在登上顶端时怅然若失。思想通透的人,目光总能跨越时空。这篇文章让我们重新审视生命,思考命运一双大手在暗中的拨弄,他引导着我们深入思考,带着我们想通悟透,而这想通,不是看淡、躺平和佛系,而是理解人生本该多姿多彩后的倍加珍惜,是看透生活总会有阴晴圆缺后的诚挚热爱。
史铁生的文字兼具美和深沉,但凡有一些文学爱好的人看这本书,都不会有枯燥的感觉,透过文字的平静和流畅,我们看到的是他用生命写作的真诚和深沉。他的文字在令人震撼的同时,又极具治愈力,是向死而生的勇敢,是不屈不挠的坚韧。深深折服于史铁生的顶级文笔和通透思想,每看一次都会被震撼到。
我不在地坛,地坛在我,文学不死,思想不灭。“1991年整个中国文坛没有文章,只有《我与地坛》立着。”是的,并且一直立着,在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心中搭建起神圣的地坛。(彬长矿业公司 达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