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
9月份以来,胡家河矿聚焦“人人讲安全、全员抓落实、履责控风险、奋力保安全”主题,打出全员反思、技术革新、健康管理“组合拳”,推动多项务实举措落地见效,构建起“文化+科技+管理”的安全体系,为矿井安全高效生产筑牢坚实屏障。
全员反思强基:“靶向部署”拧紧安全责任链条
9月17日,该矿安全“大反思、大讨论”活动全面开展,矿领导分头深入包保区队,结合当前安全生产形势进行靶向宣贯,广泛征集一线干部职工提出的安全管理“金点子”,深入剖析存在问题与薄弱环节,切实推动安全管理提质增效。
该矿以此次活动为契机,遵循“逐头逐面、逐岗逐责”原则,全面开展拉网式隐患排查与风险辨识,建立“风险分级、隐患分类”管理台账,对高风险领域实行“一风险一方案”精准管控,并构建“问题清单—整改措施—验收销号”闭环机制,确保反思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安全成效。同时,进一步健全“队长—分管副职—班组长—员工”四级责任体系,明确各层级职责分工,严格落实开工前安全确认、风险研判及交接班制度,确保作业前风险可控、信息传递顺畅。围绕设备运维、402101工作面安装、成本管控及应急处置等重点任务,该矿细化操作措施,特别是在402101工作面安装中充分发挥“揭榜挂帅”机制作用,贯彻“配合到位、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原则,保障安装工作安全高效推进。
技术革新破局:“一孔多用”实现安全与效率双提升
“‘一孔多用’装置借助简易构建实现了多功能集成,有效规避了重复钻孔导致的工期延长、成本上升及围岩扰动等问题。”面对传统钻孔技术“一孔一用”的局限性,该矿抽采队基于现场实践,成功研制出“一孔多用”装置,从技术上解决了瓦斯治理和防灭火难以协同的难题。
据了解,该装置以500毫米长、180毫米径套管为主要结构,创新集成51毫米和25毫米两种规格接口,并配备独立球阀,形成“一主两辅、功能可切换”的操作模式。其既可通过主接口持续抽采采空区瓦斯,降低回采期间瓦斯浓度,又能借助51毫米口注入液态二氧化碳实施防灭火,或经25毫米口注水调节孔周温度与氧气环境,从源头上遏制煤层自燃。
在401110回风巷高位定向钻孔中的实际应用表明,该装置运行稳定,钻孔综合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为矿井安全增添了“双重保障”,其技术路径已成为同类矿井可推广、可借鉴的“低成本创新范例”。
智能管理守关:“班前查睡眠”织密职工健康安全网
“张工,系统显示你昨晚睡眠不足6小时,今晚不能安排入井,请明天参加安全知识学习。”在该矿巷道维修队零点班班前会上,值班副队长孙社民依据智能监测数据下达指令,成为该矿安全管理的“日常场景”。
为防范疲劳作业风险,该队将睡眠时长监测纳入班前安全确认核心环节,建立“系统核查—现场确认—分类处置—台账记录”标准化流程:每班前15分钟,值班人员登录智能穿戴式健康监测系统,导出职工睡眠数据;对不足6小时者,先核实原因,再分类处置——临时事务缺觉者安排安全学习,连续两天睡眠偏短者调整至次日班次;同时详细填写《班前安全确认台账》,实现“一人一档、有据可查”。
此外,该矿还通过案例讲解普及睡眠健康知识,专人检查电子手环使用情况,确保智能监测系统高效运转,“班前查睡眠、达标再入井”成为全员共识,因精神状态不佳的安全风险显著降低。
通过全员反思、技术革新、智能管理的协同发力,不仅有效夯实百日安全行动基础,更让“文化+科技+管理”的安全发展新体系逐步成型,为矿井全年安全高效生产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有力支撑。(潘森)
编辑:达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