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生活

首页 > 文化建设 > 文艺生活
韩炳萱随笔:读《神风与铜钱》谈元日交流的启示
发布时间:2023-08-03 17:55:49     作者:韩炳萱   浏览量:4894   分享到:

长期以来,封建时代的中国,以农耕为本业的传统“陆权”国家形象为世人所知,其间虽有郑和下西洋等壮举,却不过昙花一现。然而,早在葡萄牙人抵达亚速尔群岛前,从库页岛到印度的航线上便布满了中国海商的足迹。这种反直觉的现象,让我对东亚地区海洋史产生了兴趣——新近阅读的一本相关书籍,名为《神风与铜钱》。

1281年(元至元十八年/日本弘安四年)8月23日,蒙古远征军折戟于席卷西日本的台风,此为“神风”;随后兴起的航海贸易和宗教往来,却将中日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推至新高峰,此为“铜钱”。《神风与铜钱》正是一本描述元代时期中日关系的历史专著。

微信图片_20230803074553_副本.jpg微信图片_20230803074553_副本.jpg

不同于部分史料将视野局限于帝王将相,本书对中日交流的中间人——海商和僧侣,进行了详尽的描写。不乏作为京都公卿代理人的南宋商人谢国明;在元军兵刃相向时诵出“珍重大元三尺剑”的宁波禅僧无学祖元;“博涉方外事”而“涩于应对本邦”的知中派日本禅僧虎关师炼;被软禁至奉元路,却因祸得福游历长安的日本禅僧雪村友梅等。通过本书,读者能够了解到这些隐入历史大潮的小人物的故事。

本书的另一大特点是脉络清晰,草蛇灰线式的引导推进,能让读者清晰地意识到各历史事件间的普遍联系。与“异国警固番役”这一军事行动相对应的宗教行动“异国降伏祈祷”,奠定了元日战争日本获胜后大兴寺社的思想基础。隋唐时期传入并逐渐形成利益体系的日本显密佛教,为镰仓幕府发展禅宗加以制衡提供了现实需求。毕竟,寺社的营建需要对外通商,思想的传播需要对外交流。彼时中日之间的跨海贸易与宗教交流,便是在如此历史背景中开展的。

除此之外,本书对十三、十四世纪日本社会的整体风貌进行了大致介绍。京都的朝廷与关东的幕府构成了镰仓时代的主要政治框架,双方之间既有冲突也有合作;后深草天皇与龟山天皇这对兄弟围绕权力产生纠纷,为未来的南北朝纷争埋下伏笔;作为外戚长期控制幕府的执权北条氏,其历代家主用尽手段集中权力,御家人(幕府将军家臣)与御内人(北条氏家臣)的矛盾不断激化。受中国影响但又有其特殊性的邻邦往事,解读起来亦是别有风味。

在本书末尾,作者提到了元代中日交流对日本未来发展进程的影响。经济上,唐宋古钱和未来的永乐通宝成为日本地区的主流货币,为一度退化至以物换物的商业活动注入动力;文化上,佛教禅宗和儒家宋学成为日本地区的显学,为室町时代茶文化、北山文化、东山文化的诞生奠定基础。蒙古帝国用屠刀未曾破开的国门,却被铜钱和经文轻易叩开。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以硫磺、漆器、刀剑交换铜钱、丝绸、陶瓷的早期近海贸易,其几年的贸易额尚不如一艘大型货轮的载重;入宋僧、入元僧曾在日本社会发挥着重要作用,现如今的宗教往来在多样的文化交流活动中反而堪称冷门。看似今非昔比,但总有普遍的规律可归纳借鉴。

今日之日本未必非是日本。受限于技术条件,封建时代中国的对外交流主要局限于东亚地区,朝鲜、日本、琉球、安南等国家和地区是少数可交流实体。在日本右翼势力掀风起浪和中国产业升级冲击日本企业的时代背景下,以东盟国家、金砖国家、非盟国家为代表的第三世界国家才是更好的合作伙伴。

今日之铜钱未必非是铜钱。中国共产党团结领导中国人民所进行的一系列奋斗,推动我国在建设现代化强国道路上不断前行,现如今中国已是门类齐全、体系完整的世界第一大工业国。物美价廉且供应充足的中国商品,作为人民币的锚定物风行于天下,为推动世界多极化发展贡献经济力量。

今日之禅宗未必非是禅宗。中国人民尊重他国公民的宗教信仰,但就当今世界现状,宗教交流已经并非显学,各国更追求价值观与生活方式的“和而不同”。一方面,中国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倡议为契机,为世界提供中国方案;另一方面,包括影视作品、电子游戏、图书刊物等在内的文化作品走出国门,丰富了世界人民的娱乐文化生活。

神风与铜钱的故事已盖棺定论,但新时代的经济、文化交流才刚刚拉启帷幕。从历史中汲取经验,并通过实践加以修正、完善,能够助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路走得更快更稳。(文家坡矿 韩炳萱)


编辑:达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