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生活

首页 > 文化建设 > 文艺生活
邵璞璞随笔:读《活着》有感
发布时间:2023-10-13 11:01:50     作者:邵璞璞   浏览量:4462   分享到:

朋友前几天送我一本书——《文城》,作者余华。百度之后才知道,这本书最近很“火”,不仅在预售期间就成为各网站的畅销书之一,而且其推荐语录也很醒目:“人生就是自己的往事和他人的序章”。随书附赠的还有余华的一句结语:“我们总是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语言的作家那里,读到自己的感受,甚至是自己的生活。”。在新作带动下,余华其它几部经典作品销售量猛增,《活着》更是在京东图书总榜中升至第一位。有媒体形容为“名副其实的余华效应”。我也加入这场效应活动中,开始仔细拜读他的那部经典之作《活着》。

假如文字中真的存在某些神秘的力量,我想可能就是这些。因此我喜欢看不同种类的书籍,在空闲时间,喝一杯茶、听一首歌、读一本书,一个人静享岁月美好。莎士比亚说过“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细细品读的过程中,慢慢融入作者笔下的人物,并试着思考自己,体味人生百态。

活着,单单就这个词语,给我的直观感觉就是一种隐藏的力量,无需呐喊、无需进攻,而是默默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人们常说“生活不易”,可是一个人如果面临接二连三的打击之后仍能淡然面对生活,那他确实是在活着。《活着》这本书讲述了一个人一生的故事,这是一个历尽世间沧桑和磨难的老人的人生感言,是一幕演绎人生苦难经历的戏剧。小说的叙述者“我”在年轻时获得了一个游手好闲的职业——去乡间收集民间歌谣。在夏天刚刚来到的季节,遇到那位名叫福贵的老人,听他讲述了自己坎坷的人生经历:地主少爷福贵嗜赌成性,终于一夜赌光家业,一贫如洗,穷困之中福贵因母亲生病前去求医,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抓了壮丁,后被解放军所俘虏,回到家乡他才知道母亲已经过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带大了一双儿女,但女儿不幸变成了哑巴。

真正的悲剧从此才开始渐次上演。妻子家珍因患有软骨病而干不了重活;儿子因与县长夫人血型相同,为救县长夫人抽血过多而亡;女儿凤霞与队长介绍的城里的偏头二喜喜结良缘,产下一男婴后,因大出血死在手术台上;而凤霞死后三个月,家珍也去世了;二喜是搬运工,因吊车出了差错,被两排水泥板夹死;外孙苦根便随福贵回到乡下,生活十分艰难,时常没有东西吃,四岁时因福贵着急收棉花,煮豆子给苦根,不料苦根却因吃豆子撑死……生命里难得的温情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只剩下老了的福贵伴随着一头老牛在阳光下回忆。

作者以第一人称福贵的口吻,平静地讲完了他这一生的故事。作为读者,我觉得这本书虽然叙事简单平静,但却有一种魔力吸引着我,拿起来就放不下,想一直静静地读下去,感知福贵那一生的遭遇。作为一名普通人,当生命中一次次即将走向光明和美好的时候,生活却偏偏给他沉重一击,那种感受确实很难体会,与他相依相伴的最为亲密的人一个一个的憾然离世,让他承受着不能承受的痛苦,然而就是这样,结尾处描写的那个场景一遍遍在我脑海里闪现:老人和牛渐渐远去,我听到老人粗哑的、令人感动的嗓音在远处传来,他的歌声在空旷的傍晚像风一样飘扬,老人唱到——

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在旁人看来,富贵一生是苦难的。但我觉得在富贵内心里他很幸福。因为他有过世界上最贤惠的妻子、最可爱的儿子、最懂事的女儿、最满意的女婿、最惹人疼爱的孙子,即便是大家相继离去,他也要坚强地活下去。

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这句看似简单的句子,却能折射出作者内心的强大,一个人的强大,不仅是看他拥有多少物质财富,而是他面临生活的困苦和突如其来的打击之后,如何自我感悟,能够最终宽慰自己、宽慰他人、宽慰社会。我觉得这个才是作者要传递给读者的,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我们应该热爱世间万物,热爱一切有趣、努力、经过磨难和考验留下的人和事。时间的长河会告诉我们答案,就像福贵和那头老牛一样,经历生命巨变之后仍然简单安静地生活着,直到生命的最后……

就像陈鲁豫说的那样:生活艰难,但我希望有一天曲终人散的时候,我可以够本的说,这一生,我坚持最久并引以为傲的,就是爱和生活。希望我们都能坚持相信,坚持爱,坚持相信爱,始终对生活一往情深。(大佛寺矿 邵璞璞)

 

编辑:达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