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生活

首页 > 文化建设 > 文艺生活
张盟随笔:人间烟火气 最抚凡人心
发布时间:2024-01-18 16:35:43     作者:张盟   浏览量:6199   分享到:

不知不觉间,腊八节到了。若不是看到手机上的提示消息,我只怕会像往常一般错过这个对我而言重要的节日吧。

在儿时的记忆里,腊八节意味着热闹和欢笑。每当腊八节来临,奶奶总是会提前准备好各种食材,如小米、红豆、红枣、桂圆等。她用心地挑选每一份食材,确保它们新鲜、饱满。小时候的这一天,当我放学去奶奶家,腊八粥的香气便弥漫在整个厨房,那是一种混合着小米和红枣的甜香,还有扑面而来的桂圆的甘甜和红豆的醇厚香气。每当我闻到这股香气,心中就充满了期待和欢喜。老一辈人常说,过了腊八就是年。儿时的自己对于过年有着别样的情怀,那意味着能吃到平时很少才能品尝到的可口美食,崭新的衣服,与小伙伴在雪地里打雪仗、放炮仗时的欢乐,以及那令人充满憧憬的漫长假期。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驱走了冬日的寒冷,每一口都是家的味道,是奶奶对我的关爱与呵护,也是对即将到来的新年深深的向往。

微信图片_20240118162240_副本.png

腊八粥就像一道纽带将我与亲人紧密相连。我还清晰地记得儿时奶奶教我背“十二生肖”“二十四节气”的印象,“子鼠丑牛寅虎卯兔……”“…冬雪雪冬小大寒”,现在念起依旧记忆深刻。记得有一次下大雪,奶奶看着窗外的雪景随口说了句歇后语:“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我好奇地问,为什么要枕着馒头睡。奶奶说,下大雪,庄稼来年就有好收成了。那时只是觉得奶奶说的这句歇后语有趣,现在细细想来心里却有种别样的感触。

那是只有经历过艰苦岁月的人才能体会到的感受吧。从旧中国的东北三省到新中国的首都北京,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奶奶在北京与抗美援朝归国的爷爷组成家庭,并在数年后响应国家“三线建设”政策,在“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号召下离开生活条件相对殷实的首都,投身大西北的国防建设中。

在火车的轰鸣声中,三线建设者们抱着“献完青春献子孙”的奉献精神,在祖国大后方建立起新中国早期的工业基础。从一穷二白到自给自足,广大三线建设者们用自己的青春书写了共和国历史上一段鲜为人知的篇章。

在我的印象中,奶奶似乎没有做过陕西菜,面条也只做炸酱面,饺子只包东北的大蒸饺,像酸菜白肉、猪肉炖粉条这些东北菜我小时候可是吃了个遍。那时候每到入冬,奶奶家的水缸里总会腌许多大白菜做酸菜,只要看到那些压在缸里的大石头我就知道:快过年了。

我想她之所以不做陕西菜,应该是没有机会去品尝当地的美食吧。奶奶操劳一生,含辛茹苦地带大她的三个儿子,紧接着又带大三个孙子。我小时候没有印象跟家里人“下过馆子”,能记起来的已经是我上大学后家里条件慢慢改善以后了。

前些年听父亲回忆往事时说起过,以前家里养过鸡、养过鹅,酱油、醋、黄酱、酒等物品都是奶奶自己做的。那时候各家都不富裕,奶奶身为“三线人”充分发挥了自力更生的生活习惯,省吃俭用操持着整个家庭的吃穿用度。

我上初中以前,每年冬天奶奶都会为我做一身棉袄棉裤,自家裁剪的衣物不甚美观,却保暖实用,奶奶在棉袄里填充的棉花非常充实,是她的棉袄温暖了我的整个童年。

再后来参加工作,我离开了从小生活的地方,每天吃着小时候天天期盼的“外面的饭”,而逐渐淡忘了儿时的味道。

当我有了自己的收入想带奶奶去“下馆子”时,操劳一生的奶奶已经没法再让我兑现儿时的愿望了。“树欲静而风不止,孙欲养而亲不待”,这些年每逢腊八节,我总会想起奶奶和她做的腊八粥,那是我儿时最美好的回忆之一,也是我一生中最珍贵的财富。

在这个思念的节日里,我常会提醒身边的同事、好友去品尝腊八粥,去回忆童年的美好时光。无论身在何处,我都会牢记家人的叮咛和朋友的祝福,把这份思念化作前进的动力和温暖的力量。

今天中午在食堂吃饭时,有幸喝到了物业免费的腊八粥,它多少慰藉了我略显伤感的情绪。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文家坡矿 张盟)

 

编辑:达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