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生活
如何让每一根锚杆、每一块托板都变成“流动的效益”?让我们从这场“算账风波”说起……
在安全生产中,产量曾是衡量班组绩效的唯一标尺,但如今,这一传统观念已悄然改变。当生产一班的职工发现同样的采煤进度下,工资却与生产二班相差近千元时,疑惑与不解迅速蔓延。然而,随着区队队干的深入解读,一个全新的效益逻辑逐渐清晰——省下的就是赚到的,回收的就是增收的。
工资差异引发争议。3月份工资表张贴当天,生产一班的职工围在公示栏前炸开了锅。“二班工资凭啥比我们高这么多?”“采煤进度和产量都差不多啊!”质疑声此起彼伏。职工们看着工资表反复比对,近千元的收入差距像根刺扎在心头,大家的困惑在此刻集中爆发。
效益密码现场揭晓。该队队长闻声赶来,指着公示栏旁的《材料考核明细表》现场教学:“锚杆回收267根、铁托板312块、电缆钩436个,这些数字背后都是真金白银。”他掏出随身记录本展示数据对比:二班材料费节支23%,复用物资创造效益1.2万元,这些都是计入工资核算的增效项。围观的职工这才注意到考核表角落的红色批注:“材料回收率每提升1%人均奖励45元”。
制度杠杆撬动效益。“矿上的一系列降本增效举措不是空话,每个锚杆、卡箍都连着效益链。”副队长搬出《班组精益管理考核细则》补充道,并翻开制度手册逐条解读:修复旧件按新品价值的30%计酬,超额回收物资阶梯奖励,材料消耗超标按50%扣罚。随着讲解深入,工人们恍然大悟——原来井下的每个操作都是“移动的效益点”。
思想破冰催生行动。“省下的就是赚到的!”梁班长拍着材料台账感慨:“咱们光盯着煤机、溜子转,人家连螺丝帽都在算经济账。”几个老工人掏出兜里变形的U型卡环比划:“上周顺手扔的这几个,修修还能用三五个循环呢。”现场响起讨论声,有人开始盘算工作面闲置材料的回收路线,检修工盘起了工具包里的修复工具。
精益理念落地生根。次日班前会上,生产一班的“材料管控作战图”赫然上墙。分区标注的回收点、颜色区分的物资分类、实时更新的效益看板,将抽象的制度转化为可视化的行动指南。当天修复物资通过验收时,梁班长特意用红笔在台账上勾画:“φ90高压管抱箍连片回收86个,创效536元。”
这场因工资差异引发的讨论,不仅揭开了班组管理的“效益密码”,更成为推动全员从“被动生产”转向“主动经营”的思想转折点。如今,井下回收废旧材料时的金属碰撞声,在职工耳中已变成了效益跃动的音符。(大佛寺矿 倪余城)
编辑:达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