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生活

首页 > 文化建设 > 文艺生活
贺献桓随笔:从校园到矿山 一场淬炼成长的入职蜕变之旅
发布时间:2025-08-12 14:44:39     作者:贺献桓   浏览量:205   分享到:

从踏入孟村矿的那一刻,我便站在了从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身份转折点上,而单位精心组织的系统入职培训,恰似一座平稳过渡的桥梁,不仅助力我顺利完成了角色转换,更让我对企业文化的内核、安全理念的重量以及集体关怀的温度,有了入脑入心的理解与认同。

培训初期的准军事化训练,是一场硬碰硬的作风淬炼。队列操练的整齐划一、内务整理的棱角分明、纪律要求的令行禁止,每日的重复打磨像一把精细的刻刀,一点点削去我们身上自由松散的学生气。当脚步声在训练场汇成统一的节奏,当被子叠成方方正正的“豆腐块”,严格的纪律意识已悄然扎根,“服从指令、立即执行”不再是口号,而是融入行动的工作准则。这段时光,不仅是对体能的锤炼,更是对意志的磨砺,为我们日后扎根生产一线提前筑牢了坚实的精神地基。

随后的企业认知课程像一幅立体画卷,徐徐展开孟村矿的发展脉络与责任担当。各部门领导带着温度的讲解、企业发展史册里跳动的奋斗故事、先进模范事迹中闪耀的初心,让我们读懂了陕煤乃至彬长在国家能源保障版图中沉甸甸的分量,也深刻领会到了“安全重于泰山”这六个字背后的千钧责任。

为了让我们这些“门外汉”直观触摸生产肌理,单位特意搬来了精密的矿区布局模型与工作面模型,专业讲师的指尖在模型上游走,从企业规模到生产流程,从巷道走向到设备布阵,详细的讲解让我们这些未曾下井的新人对井下世界有了清晰的立体认知。那一刻,作为国家能源事业一分子的责任感在心中油然升腾。

安全生产,是贯穿培训全过程的“红线”与“底线”。VR技术搭建起的沉浸式课堂,通过模拟巷道的幽暗纵深,综采工作面的机械交响扑面而来,井下单兵应急处置的每一个步骤都在眼前清晰呈现,这种“身临其境”的体验,比任何文字描述都更有冲击力;事故案例分析会上,一张张触目惊心的图片、一段段发人深省的视频,将各类危险源的成因与危害赤裸裸地摆在面前;安全事故警示教育片里,那些因麻痹大意酿成的惨痛悲剧,让我们深刻明白“隐患险于明火,防范胜于救灾”绝非虚言。而更具实操性的是救援中心同事们的现场教学,身体出血的加压包扎、心肺复苏的按压频率、骨折固定的规范操作,手把手地演练让“自救互救”从理论变成刻在肌肉里的本能。

漫步矿区,井口的安全警示标语、工业广场的操作规程牌板、班前会上严格的安全确认流程,处处彰显着企业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落到实处的决心。

初入孟村矿的这段时光,陌生环境带来的忐忑被无处不在的关怀悄悄抚平。工作上的困惑、生活中的难题,领导与老员工总能及时递来“定心丸”,他们的热情指导与耐心解答,像暖阳一般驱散了隔阂,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企业的“以人为本”,不只停留在口头上。整洁舒适的办公与住宿环境、职工餐厅热气腾腾的饭菜,是对基本生活的贴心保障;健身房里跳动的活力、图书阅览室里流淌的墨香、儿童乐园里孩子们的笑声,则让我们看到了企业对员工精神需求与家庭幸福的用心。这些细节,像细密的针脚,将我们与企业的情感紧紧缝合,归属感在心中慢慢沉淀,也让我们更愿意以热忱回馈这份关怀。

准军事化训练磨出了纪律棱角、企业文化课堂点亮了责任灯塔、安全培训筑牢了生命防线、集体关怀焐热了归属心房……回望这段入职培训,每一段经历都在重塑着我们,这不仅是身份的转变,更是心智的成长。

未来的日子里,我愿带着这份淬炼出的坚韧与清醒,深耕岗位、钻研技能,让安全意识成为本能,让团队协作成为习惯,将个人的成长轨迹融入企业发展的壮阔征程,为矿井安全稳定发展增添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力量。(孟村矿 贺献桓)

 

编辑:达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