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动态
把稳安全之“舵”,筑牢生产之“基”。在任务繁重的首季攻坚战中,孟村矿以争做“本质安全”示范为目标,聚焦“意识、责任、行为、风险、隐患”等核心要素,以“精、严、细、实”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全方位、多维度筑牢安全堡垒,确保首季攻坚任务安全、高效、圆满收官。
“点”出问题,“检”出症状。
为实现设备预防性检查检修,该矿积极探索机电设备管理新思路、新点子,结合矿井实际制定设备点检制度,确保做到超前发现机电设备运行问题,超前检修设备。自推行设备点检制度以来,该矿成功检测并排除多起设备隐患,设备故障率显著降低,维修成本大幅下降。
该矿以“机电零事故”为目标,通过加强设备检修维护,实时监控设备运行参数,灵活调整生产节奏,确保设备始终处于最佳状态。同时,实行“全员设备管理”理念,执行“动态点检与定期定检”相结合的维修模式,建立设备全生命周期数据库,对重要部件和易损件登记造册,全力提升设备运行效率。
“每台设备都有一本检修台账,清晰记录着设备的安装时间、检修记录、易发故障点、维护周期等,可以让检修工知道该设备需要重点保养、维护、检修的地方。”该矿综采队负责人刘文涛说道。
与此同时,该矿大力推进矿井智能化建设,积极抢占“智”高点,将设备检修标准化、系统化、智能化相融合,充分发挥手机客户端优势,“手机点检”的想法得到有效落地,矿井步入了设备信息化管理的“快车道”。
年初,该矿应用了智能点检系统,在每台设备上粘贴独立的二维码标签。工作人员只需登录APP,进入系统轻轻一扫,即可快速获取该设备包括编号、型号、使用年限、维护记录、运行状态等在内的详细信息,大大提高了设备管理效率。同时,根据系统提示,工作人员便可以按照标准化的点检流程对设备进行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实时上传至云端数据库。
“有了这个二维码,我以前背那些点检标准都没有用了,现在只需按照提示进行点检就可以了,不到10分钟,我就能完成辖区设备的依次巡检,真是方便又快捷。”说起智能点检系统带来的便捷,该矿职工纷纷赞不绝口。
“交”得清楚,“接”得明白。
“这是八点班的问题,不是我这个班造成的。”“这是抽采队的电缆、那是通风队的风门,这些隐患不归我们区队管。”近日,面对职工岗位交接责任划分不清、区队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该矿制定下发了《岗位人员安全确认交接班菜单管理》制度,将工程质量、安全确认、隐患排查、设备检查、文明卫生以及标准化建设等内容制作成班组、岗位“菜单式”交接班信息表,实现两班透明交接,使岗位存在的问题实现有处可查,权责分明。
从“经验交接”到“清单管控”。该矿组织各业务部门骨干、区队技术工种,对采煤、掘进、一通三防、机电等岗位进行全流程梳理,精心打造“菜单式”交接班模式,明确交接双方的权利和责任,并要求各岗位实行“面对面”现场交接班原则,做到工作面情况交接清、安全隐患交接清、机电设备运转情况交接清,彻底消除以往口头传达与个人经验交接中存在信息遗漏、责任模糊、安全管控落空的问题,将安全生产的“接力棒”传下去。
从“岗位交接”到“区域交接”。该矿以往岗位交接只对本岗位施工内容进行交接,存在周边作业环境、关联设备设施等安全状况交接不清的情况,容易形成安全监管盲区。此次推行的“菜单式”交接制度,将周边作业区域、关联设备设施、本区域范围内的其他突出隐患一并纳入交接范围,杜绝了区域内无施工作业人员不能及时发现突出隐患的安全弊端,实现了以岗位为单位的精细化管理。
“现场设备运行平稳,监控设备无异常,安全隐患已排查,环境卫生已达标。”通过两个月的“菜单式”交接班模式的运行,该矿交接班工作更加流程化、标准化、规范化,各类隐患数量环比下降30%,有效遏制了零星事故的发生,安全生产标准化水平得到显著提升。(陈德阳 郝杰)
编辑:达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