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在彬长集团大佛寺矿,每位工人家属都有一个“安全账户”。每月凡是经考核无违章的工人,家属都会收到200元的专属奖励金。这笔直接发放给家属的奖励,实则是矿井与家庭共同编织的安全密码。
一条短信牵起两地牵挂
“这个月又达标了!井下作业可得把安全帽戴牢。”3月27日17时47分,刚收到“安全账户”到账短信的李敏,迫不及待拨通丈夫王刚的电话。此刻,这位综采队职工正坐在智能衣柜前擦拭安全帽,水珠顺着帽绳滑落,映出他憨厚的笑容:“放心吧,每一班都严格按规程操作,连工具摆放位置都没变过。”
在甘肃省泾川县东庵村,75岁的张父把手机音量调到最大,每月最后一天都会坐在炕头等待那声“叮——”当200元奖励到账的提示音响起,老人总会对着全家福念叨:“咱娃这个月又没违章,等下个月去矿上看看他。”他的儿子张亚龙是大佛寺矿采煤机司机。如今,矿上发来的每一条安全提示、学习通知和这条到账短信,都被他分门别类存进“龙娃安全档案”。
三重约束织就安全网络
“这200元不是简单的奖励,而是家庭亲情、经济杠杆和制度约束的三重保障。”该矿党委书记张蒲国介绍,创新构建“家庭+职工+企业”三级联动机制,通过“亲安卡”将安全管理延伸至家庭末梢,用亲情的力量推动安全生产。家属交流群里每日火爆的“安全早餐打卡”,升井后必打的“平安视频”,让安全意识从井下延伸到日常生活。
数据显示,2024该矿全年累计发放296.58万元安全奖励金,重复性隐患发生率同比下降32.6%,职工不安全行为频次减少19.5%,创建安全示范岗73个。采煤机司机张亚龙在月度分享会上动情地说:“每次视频看到父母盯着手机短信的样子,我就告诉自己,必须把安全规程刻进骨子里。”
情感锚点凝聚安全共识
在入井的文化长廊,“安全亲情墙”特别醒目,墙面错落有致地陈列着职工的家庭合影,有新婚夫妇的甜蜜喜悦、有新晋父母的手足无措,还有四世同堂的温馨瞬间,照片下面是安全亲情提示,这种沉浸式的亲情联结,让安全文化从冰冷的制度条文转化为具象的情感寄托。
若哪一个月家属没有收到短信,他们就会犯嘀咕,是不是哪次操作又违章了?然后家里的电话则会第一时间打给职工本人,打破砂锅问到底,再千万次叮咛要按规程操作,注意安全。
这种“物质奖励+情感激励”的创新模式,让安全文化从制度约束升华为价值认同。这串数字早已超越了金钱本身,它是矿井与家庭之间的“情感锚杆”,是用亲情织就的“安全锚索”,让千米井下的每一次呼吸,都连着地面上最牵挂的目光。(通讯员 王英楠 田文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