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生活

首页 > 文化建设 > 文艺生活
吴晓翠随笔:心的觉醒——读《世界上最快乐的人》所感
发布时间:2025-09-15 16:33:48     作者:吴晓翠   浏览量:60   分享到:

第一次翻开《世界上最快乐的人》时,总觉得“最快乐”是个遥不可及的标签——毕竟生活里总有填不满的欲望、解不开的焦虑,快乐似乎永远是“下一次”的事。但随着书页渐翻,才发现作者咏给·明就仁波切所说的“快乐”,从不是向外追逐的结果,而是向内觉醒的馈赠。

书中有个比喻让我印象极深:我们的心像一间蒙尘的房间,窗户被厚厚的灰尘遮住,于是我们总以为外面的世界灰暗无光。那些灰尘,就是我们固有的执念——对“应该”的强求,对“失去”的恐惧,对“完美”的偏执。比如总觉得“努力就该有回报”,一旦事与愿违便陷入沮丧;总担心“别人怎么看自己”,于是在迎合中耗尽心力。这些执念像无形的网,让我们在患得患失中错过了当下的阳光。就像书中提到的修行者,曾因害怕蛇而在禅修时心神不宁,直到某天突然醒悟:蛇本无善恶,是自己的恐惧给它贴了标签。当他放下“蛇很可怕”的执念时,反而能平静地与万物共处。原来,快乐与否,从来不取决于外界,而在于我们是否愿意擦掉心窗上的灰。

作者所说的“快乐之道”,核心是“活在当下”。这并非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一种可练习的能力。他提倡的禅修,不是要我们逃离生活,而是在吃饭时细嚼每一粒米的香,走路时感受脚掌与地面的触碰,说话时留意语气里的温度。这些看似微小的专注,其实是在训练我们从“胡思乱想”中抽离,回到真实的此刻。想起从前总在吃饭时刷手机,走路时想工作,睡前复盘白天的遗憾、焦虑明天的安排,结果饭没尝出味,路没走好,觉也睡不踏实。试着像书中说的那样,吃饭时就好好吃饭,竟发现白粥配咸菜也有清甜;走路时抬头看看天,云朵的形状原来每天都不一样。原来当下的滋味,本就足够让人满足。

更触动我的,是对情绪的“看见”与“接纳”。作者说,情绪就像流水,你越堵,它越汹涌;你若顺它流淌,它自会汇入江海。从前遇到烦躁、悲伤,总想着“快点好起来”,结果反而被情绪困住。如今学着像旁观者一样注视它们:“哦,我现在有点难过。”“嗯,这份焦虑在胸口发紧。”不抗拒,不评判,只是看着。奇妙的是,当你不再与情绪对抗,它们反而像退潮般慢慢平息。就像某天加班到深夜,疲惫和委屈涌上来时,没有急着抱怨,只是静静坐着感受那份沉重,几分钟后竟觉得轻松了许多——原来情绪从不是敌人,只是需要被看见的朋友。

合上书页,忽然明白“最快乐”的人,不是拥有一切顺遂的人生,而是拥有与自己和解的能力。懂得放下执念,珍惜此刻,接纳所有发生,这或许就是书里藏的秘密。快乐从不是终点,而是一条向内行走的路。路上或许仍有风雨,但只要带着觉察与接纳,每一步都能踩出平静的声响。(大佛寺矿 吴晓翠)

 

编辑:达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