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动态

首页 > 新闻动态 > 基层动态
高虎:以“投”代“支” 用赚钱思维重构企业价值创造逻辑
发布时间:2025-07-03 09:59:32     作者:高虎   浏览量:143   分享到:

编者按: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是战略性、方向性、引领性的东西,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四种经营理念”作为集团“奋进者”文化体系的核心理念,其提出与践行,反映了集团20余年来发展实践的深厚积淀,深化了对经营管理的规律性认识,顺应了应对煤炭经济下行的现实需要。

为推动“四种经营理念”走深走实,贯穿在各单位、各部门、各区队、各车间、各班组工作开展的全过程、各环节,按照集团有关要求,公司拟在4月至10月,分阶段、分主题组织开展“四种经营理念”大讨论活动,旨在带动公司上下坚持问题导向、过程导向、结果导向,务实创新、实干担当,以思想破冰引领行动突围、以战略定力应对市场变量、以行动落实促进提质增效,奋力书写彬长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即日起,公司网站、微信公众号开设“‘四种经营理念’大家谈”专栏,陆续刊发公司两级领导班子成员、各部门负责人等干部职工践行“四种经营理念”的新思路、新举措、新成效,充分展现公司各条战线干部职工立足岗位取得的新成果、新收获,大力营造“争做四个示范,创建一流企业”的浓厚氛围。


以“投”代“支” 用赚钱思维重构企业价值创造逻辑

小庄矿副总经理 高虎

当前煤炭行业正处于深度变革期,如何打破“花钱即消耗”的固化思维,用“赚钱”的眼光去审视每一笔投入,让成本管理从被动“节流”升维为主动“投资”,构建起“以投代支、以投创效”的价值创造新逻辑,结合工作实践和分管专业,谈以下几点认识。

一、贯通“全流程”将赚钱思维植入企业运营毛细血管。

一是向设计源头要效益,让“最优蓝图”锁定“最低成本”。设计阶段就决定了成本的70%,必须强化“技术经济一体化论证”,在巷道布置、支护参数、开采工艺等源头环节,追求“以最小进尺、最优投入圈定最大储量”。大力推广“一优三减”“三优两提高”等举措,严格设计方案审查与比选,从根子上杜绝“先天浪费”,确保每一项工程都是成本与安全的“最优解”。

二是向科学接续要效益,让“均衡有序”保障“降本空间”。生产接续的混乱是成本失控的温床,必须坚持“采掘并举、掘进先行”,科学编制中长期接续计划,统筹安排采区和工作面接替。坚持正规循环、均衡生产,严禁超强度、赶工期,避免效率低下与成本飙升。将灾害治理工程提前纳入接续计划,实现治灾与生产准备同步,避免“临渴掘井”带来的高额治理费用与生产损失。

三是向技术创新要效益,让“技术红利”对冲“灾害成本”。面对瓦斯、冲击地压、水害等治理难题,要牢固树立“向技术要安全、向创新要效益”理念。构建“地面与井下协同、局部向区域过渡、抽采与利用并重”的瓦斯防治体系;应用关键层定向长钻孔水力压裂等新技术,实现坚硬顶板有效弱化;完善安全监测监控网络,引入微震、应力在线等预警技术。这些投入看似高昂,实则是以技术精度提升换取安全裕度与治理效率,最终实现“以技术换安全、以安全促效益”的良性循环。

四是向全员参与要效益,让“涓滴细流”汇成“效益江河”。降本增效非一人之功,需全员共建,要将成本指标层层分解,压力传递到区队、班组、岗位,将材料费、电费、维修费等关键成本与职工收入紧密挂钩,形成“节奖超罚”的利益共同体。大力开展“修旧利废、节支降耗”活动,鼓励一线员工动手维修、自制配件,把“省”字做到极致,让“省下的就是赚下的”成为全员共识。

二、把准“三个点”让资源配置精准命中价值靶心。

一是聚焦“卡脖子”环节精准发力,实现“痛点投入”引爆“爆破式回报”。制约产能释放、效率提升的“瓶颈”就是投入的黄金靶点。某煤矿针对主运输系统效率低下这一长期痛点,果断投入2000万元实施皮带机智能化升级,运输效率提升50%,仅用3个月就收回改造成本。我们优化灾害治理投入结构,将资源向超前治理倾斜,例如提前布局关键层水力压裂工程,确保工作面回采时不受灾害治理干扰,保障生产连续稳定,就是通过“花钱”打通产能释放的“任督二脉”。

二是聚焦“隐性浪费”环节精打细算,在“挤水分”中挖出“真金白银”。看不见的浪费往往比显性浪费更惊人。某煤矿通过大数据优化通风系统,将风量调节精度从±15%压缩至±5%,年节电960万度;推行“避峰就谷”用电策略,单月节省电费超80万元。设备采购坚持“功能定制化”,剔除80%的非必需、不适用的“冗余功能”,某批次掘进机采购成本直降22%。这些实践说明,“抠”的智慧在于精准识别并消除系统性、流程性、结构性的浪费,让每一度电、每一颗螺丝都物尽其用。

三是聚焦“人效提升”环节持续赋能,让“人才投资”释放“复利效应”。人是价值创造的最终载体,省下来的成本,应优先反哺于人的能力建设。某煤矿投入500万元开展智能化设备操作与维护专项培训,员工技能显著提升,人均工效增长35%,这笔投入撬动的不仅是当下效率提升,更培育了面向未来的核心技能队伍,其产生的“乘数效应”与“长期复利”远超物质投入。

三、算好“三本账”从“支出减法”到“投资乘法”的战略转向。

一是算清“战略账”。花钱是为了赢得未来竞争力,智能化不是成本包袱,而是关乎生存权与发展权的战略投资。以某煤矿5G+智能综采系统为例,单工作面减少作业人员12人,吨煤成本下降18元,这笔投入表面上花费巨大,实则购买的是未来五年的技术领先地位与市场话语权。再如集中供液硐室、智能通风系统等“超前布局”类投资,虽然短期不产生直接经济效益,但却为后续大规模集约化生产扫清障碍、释放潜能,是典型的“栽树工程”。

二是算透“效率账”。让小数点成为效益倍增器,效率提升一分,成本摊薄一成。某煤矿在设备智能诊断系统上投入后,故障预警准确率跃升至92%,停机时间缩短40%,相当于每年多采出1.5个标准工作面的产量。这启示我们,投入的关键在于能否撬动“人、机、环、管”效率的系统性跃升。

三是算准“安全账”。安全投入是唯一“保本”的投资。某煤矿投入800万元升级采空区水害监测系统,成功预警并化解了一起潜在透水风险,避免了可能造成的超5000万元直接损失以及难以估量的社会声誉损害。这800万元的投入,买回的是企业生存权、队伍稳定力、生产连续性和社会公信力。灾害治理技术的投入,更是打通安全高效开采瓶颈的“钥匙”,直接释放优质产能,实现安全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四、重塑“决策观”牢记“三个不” 让赚钱思维引领行动自觉。

一是不做“守财奴”。该花的钱一分不能省。对保障安全根基、提升核心效率、决定未来竞争力的投入,要有“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气魄。如本质安全型设备改造、智能化升级、高技能人才培养、预防性安全设施投入,都是“明智的奢侈”,其长远回报远超当下支出。

二是不当“冤大头”。不该花的钱一分都不能多,杜绝盲目投入、面子工程、无效功能。设备选型必须坚守“地质匹配度、安全保障性、操作友好度”三个原则,严防“削足适履”。采购环节坚持“功能定制”,剔除冗余配置,每一分钱都要问:“它能带来什么回报、这个回报是否匹配投入?”这是“精准吝啬”的智慧。

三是不搞“一刀切”。好钢必须用在刀刃上,资源有限,必须集中力量办大事,优先保障能直接产生安全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高产高效工作面投入;对非生产性支出、低效项目要敢于“断舍离”。资金投向必须遵循“高杠杆、强关联、长周期”的效益优先原则,确保投入效能最大化。

当我们把每一张支票都视为一份“投资协议”,把每一份预算都看作一笔“增长基金”,成本压力就能转化为竞争优势,资源约束就能激发创新动能,当每个部门都能从“成本中心”蝶变为“利润引擎”,我们必将在这场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大考中,交出无愧于使命的优异答卷。